从“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到“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再到“扩大有效投资”,自2015年以来,“有效投资”已经连续7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当下,有效投资对于拉动内需的作用将更为凸显,从而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关键作用。
南都记者梳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发展改革委官网消息,除了黑龙江省,目前全国其他30个省份均已不同程度公布了今年的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其中,9个省公布了重点建设项目的总投资额,加起来超过20.5万亿;16个省公布了年度计划投资额,加起来超过7万亿。
从项目布局来看,交通、水利、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仍是投资重地,新基建和技术改造的投资分量也在加重。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刘金山对南都记者分析,从供给侧来看,有效投资就是与现在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投资,比如道路、桥梁、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既与当下发展相匹配,又具有前瞻性,照顾到“十四五”甚至2035年的远景需求。而从需求侧来看,有效投资就是资金的融资能力、政府的财政状况是可以支撑的投资。
“两新一重”写进多省投资计划
后疫情时代持续助力经济稳增长
从各省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来看,项目数从数百到数千不等,投资额从百亿到万亿不等。河北、江西、云南、陕西、广西、北京、海南、山西、河南等9个省份公布了今年的重点项目投资总额,除了海南省,其他8个均超万亿,加起来超过20.5万亿。其中,云南最多,总投资高达4.8万亿,河南和广西紧随其后,分别为4.4万亿和3.5万亿。
有16个省份公布了2021年重点项目计划完成投资额,加起来超过7万亿。其中,河南是唯一一个年度计划投资额超过万亿的省份,海南是唯一一个低于千亿的省份,共安排省重点(重大)项目129个,总投资381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82亿元。
而“两新一重”被明确写进了许多省的投资计划中。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2020年5月,“两新一重”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今年,“两新一重”继续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且仍被放在“扩大有效投资”的内容板块里。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在疫情之下我国宏观经济内生需求遭遇强大冲击,各个主要经济指标均快速下跌。在房地产投资与基建投资的拉动下,GDP不变价当季同比在二季度实现转正,GDP不变价累计同比在三季度实现转正。
“2021年我国宏观经济尚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在此背景下,为了将GDP增速维持在一定水平,需要扩大包括新型城镇化在内的有效投资,预计今年投资的增速不会太差。”郑后成说。
在已公布的省份中,河南的年度计划投资额最高,2021年计划投资1.1万亿,共列重点建设项目1371个,总投资4.4万亿元,涵盖了“两新一重”等七大领域;辽宁计划从2020年到2022年,实施“两新一重”第一批重点项目2002个,总投资8208亿元;山东聚焦“十强”产业、“两新一重”、社会民生等领域,谋划推出1600个以上省级重点项目;青海要围绕“两新一重”关键领域,开工建设、谋划储备一批支撑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项目;宁夏梳理谋划重大项目1140个,年度计划投资约1540亿元,其中新增了“两新一重”、扩大内需、社会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等细分领域……
事实上,除了自2020年起被频繁提及的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其实每年都被强调,早已成为各地投资的“例牌菜”。
广州市南沙区明珠湾大桥项目。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在郑后成看来,新基建与能源、水利、交通等传统基建差异较大,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比较接近。虽然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在上升,但是离成为主导产业尚有较大距离,“两新一重”中的新型城镇化以及重大工程,即房地产投资与传统基建投资还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中流砥柱”。
“尤其是新型城镇化,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其着墨甚多,且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宏观经济新旧动能将顺利转换,新基建或者说战略性新兴产业迟早将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具体的时点,可能在我国的城镇化率到达国际水平的时候。”郑后成说。
新基建投资增速加快
撬动社会资本要完善政策与机制
新基建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官方的表述中,是2018年底中央经济会议中提出要加快“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以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此后连续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4月下旬,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一个月后,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徐宪平课题组在中性情景下预测,2020年到2025年,以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固定宽带、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等重点领域投资总规模约为17.5万亿元,年均增速约为21.6%。由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业规模增加约2.8万亿元,年均增速约为22.6%。
而新基建投资的持续提速,这在今年各省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中也颇为明显。经过梳理,南都记者发现,所有已披露重点投资计划的省份全部包含新基建相关内容,其中部分省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目标。
比如,吉林今年要建设5G基站1.5万个以上,实现县域核心城区5G网络全覆盖,一般城区基本覆盖,还要新建吉林省能源大数据智慧中心;甘肃将启动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争取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和区域智能计算中心;山西将再新建5G基站1.5万座,加快推动市县城区5G网络全覆盖,推进新型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广东要实现5G网络粤东粤西粤北主要城区全覆盖,打造珠三角5G网络城市群;天津将实施宽带“双千兆”工程,累计建成5G基站3.3万个等等。
不过,与“铁公基”相比,新基建与企业的关系更为密切,民间资本进入的门槛也更低。业内普遍认为,各地新基建投资的持续加码将给民企带来巨大机遇,尤其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投资意愿强烈。
中国移动通信中山分公司加快5G基站建设。南都记者 吴进 摄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首席分析师叶凡认为,新基建建设资金主要有四个来源,一是财政资金,二是社会资本,比如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先后宣布在新基建领域布局,加码和抢滩新基建,三是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四是银行贷款,以市场化手段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民间资本活跃度,撬动市场化资金参与“新基建”等重点项目的投资建设。
而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刘金山认为,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通过政府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方式来做会更好。只要是这个公共基础设施能够产生现金流,就有条件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
郑后成则建议,要改善地方营商环境,尊重契约精神,同时给予民企与国企同样的投资条件与待遇,并完善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与机制。
技改投资投入少、见效快
将拉动新一轮制造业投资上行
除了“两新一重”,“技改”也是今年各省投资计划里的高频词。技改全称为技术改造,主要指的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改造落后的技术,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从而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达到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原材料消耗以及提高经济效益。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至少有9个省份明确2021年将重点发力技改项目,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包括浙江、福建、山东、河南、内蒙古、江苏、上海、北京、广东、广西等。
其中,浙江省全年“六个千亿”产业投资中,重点技改投资就达1500亿元,占比1/4;福建提出今年完成500项以上省重点技改项目,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上海要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鼓励重点产业和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项目600项;广西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千企技改”。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绿色化改造,打造绿色工厂20个以上,加快六大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改。
郑后成认为,除了国家重视,今年很多省份把技改作为另一大投资重点的原因还在于,技改投资的优点是投入少、见效快,不仅有效避免重复建设,还能优化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全面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
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则认为,技改将拉动新一轮制造业投资上行,成为今年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部分产业对外依存度较大,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背景下,产业基础再造和提升刻不容缓。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政策推动下,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引领新一轮的制造业投资。
来源:南方都市报
热线
关注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