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14日上午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
本篇谈一谈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2008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后,深圳一跃成为中国首个、世界第六个"设计之都"。近年来,"文化产业"也成为深圳新的产业标签。据统计,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已成为深圳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深圳也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
这一迅速发展态势背后,是其现代化文化产业发展逻辑的优势凸显。
先看一些深圳的数据:
2013年至2018五年来,深圳市文化及相关产业爆发式增长,比重稳步上升,增加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名、广东省第一名。
深圳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末,全市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102327个,比2013年末增长272.1%;从业人员102.94万人,比2013年末增长13.3%;资产总计13776.70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48%;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996.11亿元,比2013年增长144.9%,占GDP的比重为7.90%,比2013年提高超过2个百分点。
按行业分,2018年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505.81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3%;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为152.79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7%;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1337.51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0%。
按领域分,2018年文化核心领域实现增加值1433.36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71.8%;文化相关领域实现增加值562.75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8.2%。
深圳市文化创意企业超过5万家,从业人员近100万人;文化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超过8000家,就业人数近20万人,总营收超过1500亿元;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计算,2018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9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7.9%,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深圳目前拥有境内外上市文化企业135家,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超10万个,资产总计1.37万亿元,从业人员超100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55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深圳拥有61家市级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近1万家文创企业,园区进驻企业和园区运营方营业收入总额超2000亿元,税收超150亿元。一座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正在崛起。
五年前,《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出台,明确了深圳文化产业的目标和定位——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一目标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定下了"高质量"的基调,至此开启新的升级之路。
4年来,数字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等新型文化业态逐渐成为引领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兴力量,速度和质量齐飞的文化产业,成为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深圳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不仅如此,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深圳率先探索新路,彰显改革先锋城市在产业发展中的智慧和力量。
更具影响力
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日趋成熟
数据显示——第15届文博会连续十年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政府及港澳台地区组团参展,展出10余万件海内外文化产品,近6000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吸引48家文化类上市企业、68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和23家“全国文化企业30强”企业携最新产品、最精项目参展;2312家参展商、来自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的2.2万名海外采购商、50个海外参展国家和地区、132家海外参展机构,66家分会场……
第15届文博会的精彩呈现与切实成效,再次证明“文博巨轮”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坚实力量与文化担当,并且通过不断创新办展办会机制,朝着“打造国际知名展会品牌”的目标坚定迈进。
在深圳,和文博会一样步履铿锵的还有多个文化产业平台:
深圳有了自己的“文化银行”。2018年,深圳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启动文化银行建设,对文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金融信贷支持,配套绿色金融通道服务,助推新型文化企业成长壮大。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立足深圳、辐射华南、面向国际,举办了中国文化产品国际营销年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论坛等系列高端论坛活动及品牌展会,搭建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深圳文交所作为国家级文化产权交易和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文化金融业务的中国文化产权登记备案平台已为2000余个各类文化产权类项目及资产提供登记备案等综合服务,服务文化企业达1500余家;艺术金融业务推出了五大艺术品交易平台,其中文版通业务日平均交易额500万元。
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深圳园区)、深圳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等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的建设正积极推进,将成为文化新型业态的培育基地,与文博会形成合力,为深圳乃至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更具创新力
“文化+”模式逐渐走向全国
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模式,正是深圳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率先探索出的一种创新模式、成功模式。
深圳积极主动地把文化和其他业态嫁接在一起跨界融合发展,敢闯敢试,扬长补短,率先探索“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新模式,为深圳文化产业赢得后来居上、展翅飞翔的机会,凭借后发优势,抢占文化产业制高点,在文化产业领域一展改革开放之城的追求与梦想。
近年来,深圳文化产业凭借创意设计和科技创新两大核心优势,不断培育新型业态,提升产业竞争力、创新力。
“文化+科技”生机勃勃,
探索产业发展新路。
在深圳,一批文化科技企业迅速崛起,以创新科技赋予传统文化以新形式、新内容。腾讯已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华侨城连续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雅昌集团成为艺术科技的领头羊……“文化+科技”,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特征和重要标志。
“文化+创意”魅力四射,
擦亮“深圳设计”品牌。
深圳是国内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如今,设计产业已成为深圳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深圳把设计作为一种创新力量,引领社会发展,把文化资源变成尖端生产力。
据统计,深圳目前有6000多家较大设计企业和近20万专业设计人员,设计产业每年产值约230亿元,带动工业产值数千亿元,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占全国较大市场份额。
深圳设计周已举办了三届,成为颇具时代引领性的设计品牌,与之配套的深圳环球设计大奖致力于打造设计领域的“奥斯卡”——今年,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设计师携近5000件作品参展参赛,37个卫星展在全市开花,激发了整座城市的创意热情和灵感,也进一步提升了“深圳设计”在全球设计领域的话语权。
“文化+旅游”迸发魅力,
点亮美好文化生活。
在总结以华侨城、华强方特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深圳发掘资源打造出集聚文化旅游、文化演艺、文化艺术、文化相关产品制造等业务板块的文化产业集群,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打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形成创意的栖息地、艺术家的乐土、文化旅游新高地,“文化+旅游”的影响不断扩大,引领着新型文化消费方式,为市民带来更加丰富多彩、时尚创意、轻松休闲的文化新体验。
“文化+”已逐渐从浅层相加迈向深度相融。
深圳众多文化企业以“文化+”与“互联网+”作为两大驱动力,促进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旅游、体育、时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开疆拓土”。未来,深圳将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在文化领域的研发运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更具辐射力
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
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贸易,助力文化远航。深圳文化产业不仅做优做强,更阔步“走出去”。作为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黄金口岸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深圳的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已跃升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大港”。
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路上,深圳企业留下一串坚实足迹:
雅昌、中华商务等荣获全球印刷界奖项“班尼”金奖100多座;华强方特实现了我国自主品牌文化主题公园向国外输出,《熊出没》等动漫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洛可可设计在伦敦开设分公司,TTF公司在巴黎成立高端珠宝品牌总部;深圳博林文创打造中华文化的形象IP“Hello Kongzi”,在国外十余座城市文化巡展……“深圳品牌”“深圳设计”正成为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一支新生劲旅。
一直以来,深圳在推进文化贸易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为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如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参加国际展会,鼓励与海外相关机构合作举办文化产业投资贸易推介活动,每年认定“文化创意企业出口十强”,并对进入国家重点文化出口目录的企业和项目给予支持。
深圳逐渐发展壮大一批重点出口基地和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大芬油画村实现年产值40多亿元,其中外销近半,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商品油画生产、交易基地,也是全球重要的油画交易集散地;
罗湖区水贝街区珠宝产业基地,已汇聚了1500多家黄金珠宝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基地出口额占全国的60%以上;
笋岗工艺礼品城是国内一个大型的工艺礼品展示、交易和出口基地。
本文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热线
关注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