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装饰行业是一个需求庞大的行业,前景广阔;也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人才辈出。其中,锐意进取的企业家、创意无限的设计师、勤恳踏实的工程管理人员很多,他们是我们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但愿意潜心研究行业发展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的并不多,余少雄是其中之一。
尤其难得的是,余少雄还是上市公司总裁。他拼博在企业的一线,将对企业和行业的种种思考集结成文,陆续发表了《装饰行业精益管理初探》、《建筑装饰设计行业的若干思考》、《万亿级市场行业新标配——装配式建筑初探》等文章,理论结合实践,写出了行业心声。
“黑天鹅”新冠疫情令全球进入困境,装饰行业前景同样不明朗,以这样的情况之下,余总夙夜长思:“要说的、想说的话太多,疫情之下,企业太难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民营企业怎样应对经济变局》一文总结国内国际情势,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呐喊鼓劲,殊为难得。
疫情之下,最可宝贵的是信心,当我们上下一心,“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前景依然可期。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民营企业怎样应对经济变局
余少雄
▲ 深圳市奇信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余少雄
毫无疑问,新冠肺炎是2020年飞出来的第一只黑天鹅。这场疫情像一只无形的手,按下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暂停键,对世界范围内的正常生产经营和社会运转造成了严重冲击。当前,“黑天鹅”的翅膀还没有完全展开,疫情对经济的具体影响还很难做出可靠估计,广大企业承受疫情防控和经营发展的双重压力和挑战是必然的,甚至有些企业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面对全球疫情持续、经济承压下行的现状,民营企业如何应对变局成为自救的重要课题。
一、究竟什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五月,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说:“臣窃惟欧洲诸国……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这是“大变局”在近代最早出现并引发世人警醒。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此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时期,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纵观国内学者对“大变局”的认识和分析,主要观点和看法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国家间加速权力再分配的国际权力结构的“大变局”;第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世界战略格局正在出现重大调整进程中的全球秩序“大变局”;第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国际力量多元化在过去30年来引发的全球治理结构的“大变局”;第四,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重塑世界,正在带来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方式和国家间竞争形态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世界角度看,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中国,没有之一。用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话说,中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参与者”。这样量级的参与者,处于大变局中的世界无法忽视其存在和诉求。
进入21世纪后,国际秩序开始进入“无人区”。一方面,西方主导国际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能力上却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天平进一步向非西方倾斜,世界经济重心、世界政治格局、全球化进程、全球治理、科技与产业等都处于变化之中,而在这诸多大变化中,核心是多极化和世界政治格局之变,本质是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面临重塑。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整体性崛起,是变局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在互动中遭遇不确定性,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高度重叠,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总的来说,中国目前仍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内部不断进行的改革开放进程与动能日渐衰弱的全球化进程;次要矛盾是中国寻求建立新型国家关系的意愿与美国维护霸权地位的战略竞争态度。
如何驾驭战略机遇期是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是中国不得不面临的核心问题。这一时期,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大国竞争与博弈加剧、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快速变革等,将深刻改变国际经济格局。
以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将呈现出生产方式智能化、产业组织平台化、技术创新开放化的特征,对全球分工也将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预计未来15年,信息技术与新兴数字经济发展将为后发经济体赶超提供机遇。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产业特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不仅将会改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全球布局,还会加速推动后发经济体转型发展。
二、当前经济环境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一直在上山,上山的时候最怕速度慢,所以必须开足马力,不能松油门,但未来十年我们面对的是下山路,这个时候最怕速度快,必须控制好速度,尤其是疫情之后,下山的路更陡了,千万不能让刹车失灵。
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增速换挡期(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过渡),并先后跨过了几个重要的“挡位”:2011年破10%,2012年直接破8%,2015年又破7%,2019年四季度回落到6%。如今,国际疫情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全球经济严重衰退或已成定局。虽然中国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21世纪,中国和世界已经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目前,各大机构对中国的经济增速预测差距极大。投行中金公司3月发布公告,将2020年中国实际GDP增速预测从之前的6.1%下调至2.6%。日经中文网也发布了相关调查,预计2020年全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速可能下滑至3.3%,其中第一季度为-3.7%(负增长),可能成为自有确切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值,并且是首次负增长。
受疫情影响,中国经济正面临43年来最困难的一年。但除当前的外部因素和周期性因素之外,中国经济承压下行主要还是内部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外部和周期性因素主要有疫情、中美贸易摩擦冲击出口和产业链、金融周期下半场制约企业居民加杠杆空间,内部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主要有人口红利消退、人口老龄化加速、模仿式技术进步放缓、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等。
近年中国在党风廉政建设、治理雾霾、金融去杠杆、精准扶贫、对外开放等方面踏石留印,久久为功,政绩卓著。但与此同时,经济社会领域“疫”情频发,近十年经济增速趋缓,先后遭遇2015年股灾、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20年新冠疫情等重大挑战,暴露出诸如政策一刀切层层加码、误伤民营中小企业、部分领域改革进程缓慢、民生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短板、舆论监督缺位、社会治理无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紧迫性提升。
以科技创新为例,目前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在GDP中的占比上升到2.13%,但这远远不够。华为是中国最好的科技企业,其一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比1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正因如此,华为才能够在5G领域取得全球领先地位,从而在美国针对芯片和软件的打压下占据主动。但中国像华为一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还是太少,更多的企业是像中兴通讯一样,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受制于国外技术的发展。
多难兴邦,实干兴业。短期经济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长期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侧改革不到位,未来的关键是短期内精准把握逆周期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下行过快带来的风险;长期则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弱化需求管理,甚至主动刺破杠杆、挤出泡沫,提振微观主体信心,依靠长期结构性改革来激发经济潜在增长。
三、黑天鹅事件:新冠肺炎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武汉发现多起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并迅速蔓延至全国其他省市。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全球蔓延。2020年1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引发此轮肺炎的病毒命名为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与SARS(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和MERS(中东呼吸综合症)属于同一病毒家族。目前,中国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全球疫情仍未到拐点,欧美疫情则处于大爆发阶段,临近拐点,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疫情处于爆发前期,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风险点。短时间内,全球疫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从“新冠”的第一例患者被发现,到疫情披露并逐渐升级,到全国各地支援武汉,再到4月8日凌晨武汉“解封”,已过去了近4个月时间。疫情期间,各地实施了延长春假、延期复工、交通管制等措施抑制病毒进一步扩散。2020年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与2003年“非典”疫情相比,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大。“非典”对当时中国宏观经济影响有限,2003年全年GDP增速甚至高于2002年。但如今百万亿元规模的中国经济和17年前13.66万亿元的中国经济早已是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故而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和2003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整体经济增速依然处于下行周期,内外部压力较大;目前经济结构中消费、服务业占比更高,而这两个行业受疫情影响最大,疫后修复时间相对更长;全球深陷疫情泥潭,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几成定局,中国经济亦无法独善其身。此外,本次疫情的爆发时间和传播方式也使其比“非典”更难控制。
由于疫情爆发,各地企业复工时间推迟。企业复工被迫延后,一些地方不合理的阻止企业复工措施,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和收入骤减。叠加房租、员工工资及社保、利息等刚性支付,现金流压力剧增。受疫情影响,券商、风投等中介机构对融资企业的现场调研及审核工作受到较大影响,企业融资节奏被打乱,融资现金流受阻。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北京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对995家中小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及诉求进行了调查,涉及问题包括收入下降幅度、可维持的时间、成本支付压力、自身对策及对政府诉求等8个方面。结果显示,受疫情影响,29.58%的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58.05%的企业下降20%以上。同时,85.01%的企业最多维持3个月,只有9.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
疫情延缓复工对建筑企业形成短期不利影响,近期建筑行业新签订单有所减少,预计2020年一季度部分建筑企业的业绩会出现负增长。我国民营建筑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且以房建等为主,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需警惕因经营业绩出现大幅下滑及发生流动性危机等导致的个别建筑企业信用质量大幅下滑。
针对这种情况,恢复经济平稳运行,对冲疫情影响,相关政策措施需要更及时,更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和协同性,既要立足解决当前紧迫的现实问题,又要着眼经济长远的高质量发展,坚决避免大水漫灌式的扩张经济措施,坚决避免再次走到粗放式投资拉动的老路上。
四、未来经济形势预期
从宏观角度出发,经济增长靠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分为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基建,但制造业投资增速一直疲弱,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态势难以改变,基建投资的必要性愈加凸显。
怎么对冲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基建,“新基建”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
从历史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增发特别国债加强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推出大规模基建投资,尽管当时争议很大、批评很多,但现在看来意义重大,释放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避免过剩浪费和“鬼城”现象。未来“新”一轮基建至少应有两“新”:
一是新的地区。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0.6%,而发达国家平均约80%,中国还有很大空间,但城镇化的人口将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71%时,新增2亿城镇人口的80%将集中在19个城市群,60%将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7个城市群,未来上述地区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5G等基础设施将严重短缺。对人口流入地区而言,大规模基建依然势在必行。
二是新的领域。调整投资领域,在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创新稳增长。
2020年1月份,我国已发行7580亿元新增专项债,占财政部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专项债务1万亿元限额的75.80%,其中用于基建的比例达到了88.2%,较2019年3月基建项目占比明显提高。新冠疫情爆发使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为有效对冲疫情对经济短期影响,基建投资有望快速回升,对建筑行业需求的稳定增长形成较强支撑。
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大力度的改革开放将形成组合拳。2020年财政政策预期会更积极。上调赤字率和专项债发行规模,支持减税和基建,放水养鱼,扩大内需。财政政策将承担更大责任,且解决货币政策难以解决的结构性问题。
适度扩大赤字尤其是中央财政赤字,将为减税降费和增加支出稳基建腾出空间。当前人口流入地区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投资将适度超前,既能稳增长,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尽最大力量把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夺回来,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随后,河南、云南、四川等7省市推出25万亿元重点建设项目,则是财政政策发力的直接体现。
2020年货币政策方面,应会实施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抵消此次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货币政策大水漫灌将导致通胀上升、汇率贬值、资产价格暴涨、金融风险积聚;资金投向会更加精确引导,提高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在贷款中的比重,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
五、建筑业新趋势
绿色是未来的颜色,健康智慧的人居环境是未来的家园。近年来,传统建筑行业面临着产业链长、工期长、销售增长难、收款难、成本高、人员密集、建筑垃圾多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转型升级、突破瓶颈,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大数据和信息化的时代,随着BIM、GIS、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巨大变化,装配式建筑、智慧建筑成为建筑业突破发展的新趋势。
(一)装配式建筑
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大地之际,中国建筑企业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呈现出建筑企业的实干肯干与科学高效。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亿万人的关注下迅速落地建成,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基建狂魔”火遍全球。该两所医院建造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能快速完工交付,让全中国和全行业看到了装配式建筑的前景。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采用的集装箱活动板房模式正是装配式建筑的一种,极大地提升了建筑效率,装配式施工方法深入人心。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由工厂生产构件、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而成的建筑,具备应用场景广、工期短、节能环保等诸多优势。因其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的形式,建造速度更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而且产生建筑垃圾很少,从技术上避免了传统现浇施工现场面临的许多难点。
从类型划分,装配式建筑主要由装配式混凝土(PC)、装配式钢结构(PS)、装配式木质结构组成。其中,装配式混凝土与传统混凝土结构一脉相承,业主接受度高,在装配式早期推广更加顺利;钢结构因其本身就具有的装配式特性(预制式+现场安装),又有重量轻、抗震性好等优点,主要的运用场景集中在工业及民用建筑领域,且钢材可重复利用,相比混凝土更加绿色环保,近些年来也获得较快发展。
2015年后我国装配式建筑比例快速提升。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节能要求日益提高、装配式技术逐步成熟的背景下,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住建部数据披露,2018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2.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高达81%,占新开工面积比例上升到约13.9%。但从装配化渗透率来看,我国和成熟国家70%以上的渗透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未来行业上升空间广阔。
国家政策向装配式建筑倾斜,相关鼓励政策加速出台。2017年3月出台《“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及配套管理办法,将装配式建筑的促进落实至实际行动方案,明确提出2020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达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20%以上,2025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达30%。2018年以来,装配式建筑各项标准、技术要求接连颁布,内容也更加具备可实施性,行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优化。
中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绿皮书》预测,未来很长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将持续减少。建筑工程从业人数下降,用工成本持续提升,施工方式需要实现产业变革。装配式构件在工厂进行预制,装修所用的材料在工厂内统一进行分配,其与生俱来的标准化设计、模块化生产特点,可以做到建筑与部品以及部品之间的模数协调。因此,以长远发展来看,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施工、运维,都将极大降低对劳动从业人员数量的要求。
装配式建筑在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等方面相比传统现浇技术具有明显优势。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达4亿吨,占垃圾总量的30%~40%。建筑垃圾已成为制约城市垃圾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倡导绿色发展的当下,装配式建筑可以从源头切断建筑扬尘,发展装配式建筑是缓解城市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在后续使用过程中,装配式技术可以有效杜绝甲醛、苯、氡、氨等化学污染物。
当前,造价高仍是阻碍装配式建筑推广的主要因素。中长期来看,装配式技术将推动行业转型,重塑传统施工价值链。传统建筑产业以低附加值、高劳动力为主要特征,装配式建筑发展将在研发和制造环节享有更高附加价值,推动建筑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
(二)智慧建筑
武汉在此次疫情中排查清零工作的低效、社区的封闭式管理困境(人手不足、人员识别登记不明、物资需求与供给及极端情况下水电与安全等物业服务需求、隐私保护)均向现代社会挑明,智慧化社区与智慧城市是迫在眉睫的需求,同时也为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提供了最切实深刻的应用场景。以武汉疑似与确诊病例排查及密切接触者追踪工作为例,智慧化的识别与跟踪手段,将极大提高排查效率,抛弃高成本低效率的人海战术。
毫无疑问,建筑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智慧化变革,建筑的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逐渐融合,建筑对人的想法与行为进行模拟、预判、感知和响应,通过对楼宇的精确控制全面满足人的需求。未来的智慧建筑具有自适应、自学习、自协调和自寻优的能力,实现环境随心而动,建筑充满个性。
智慧建筑的核心价值是通过主动响应和满足建筑中人的需求,来提高人的生产效率。智慧建筑通过融合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实现感知、洞察、决策和反馈的正向循环,最终目的是赋予建筑以生命力,使之能够随着组织和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与人互动,时刻感知、预判,并主动响应人的个性化需求。
科技的进步成为智慧建筑方案加速成熟的催化剂。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数字衍生技术的成熟和逐步应用,推动建筑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加速。物联网通过连接人、设备与空间沉淀海量数据。云计算极大地增强了数据运算能力并降低了海量数据的运算成本。人工智能应用在算法进步、算力提升与数据规模增长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赋能全场景。关键领域的科技突破催生了数字孪生的成熟与实践。物理资产、过程、人员、场所、系统和设备在虚拟空间的数字化模拟,打通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
智慧建筑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单元。中央政府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自2012年来,中央政府发布多项政策推动智慧城市落地,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升级的“智慧社会”,强调新网络设施、新数据环境、新理念模式、新技术应用。
地方政府中超过500个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打造试点示例。例如,上海政府提出“建立以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先后发布多项规划,并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牵头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建筑行业在中我国尚处于发展早期,未来随着行业市场的需求增长,生态的进一步完善,行业市场规模还会逐渐增大。提前布局以谋求先发优势,与技术平台方合作共建生态,推动行业的整体变革。智慧建筑短期内仍将以设备为中心,聚焦运营效率的提升,而长期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高产。企业需要选择开放的技术平台作为合作伙伴,兼容不同的解决方案,支撑前端应用的持续创新。
我们要解放思想,跟上时代步伐。作为传统行业从业者,要理解建筑与数字化的关系,需要打开思维和视野。企业当下的任务,就是构建自己的小的生态圈,努力融入智慧建筑、健康人居的大生态圈。在清晰的战略愿景指引下,企业自上而下统一对实施智慧建筑的共识,明确发展目标,有效分配资源,动员采取行动。
六、已是悬崖百丈冰
2019年,是中国人精神成长史的关键一年,也是爬坡过坎的一年,体现在集体成长、民族凝聚和文化自信等各方面。
2020年,我们将面临美国大选、美债危机和美国内部矛盾不可调和的三重叠加,以及欧美疫情严重泛滥的国际形势,再加上国内抗疫斗争的投入和影响,几十年的外向型经济将会受到严峻考验。经济结构性系统风险依然存在,改革、升级、转型成为必然。如今,事物发展不再是线性模式,而是呈现出“断点”特征,即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成了常态,企业的寿命、产品生命周期、争夺的时间窗口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短,若仍以以往的经验去理解世界,应对变化,只会是刻舟求剑,徒劳无功。今后的企业将不再遵循线性发展路径,而是既要横向跨界,又要纵向延伸,从而形成多层面、多元化的系统集成,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圈。
学会与疫情下的不确定性共处。企业家的最大价值就是处理市场不确定性的能力。遭遇黑色系统,必须回归基本问题,强化概率思维和末梢理论,建立全新的逻辑框架,创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疫情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但是从传播的各种信息来看,我们并未做好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共处的准备,缺乏博弈思维和对小概率事件的预判。在危机来临时,人们总是期待着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判断,有一个时间节点,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但现实情况下,我们只能强调人的作用,重视人的主观努力,强调企业自身的能力,而非环境的约束。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与不确定性相处,与动荡的世界相处。
坚定自我发展的信心。经营企业很苦,面对不确定性环境,无论是“黑天鹅”还是“灰犀牛”,坚信企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危机之中,企业只有在变化中不断调整战略,加强风险管控和对突发情况的应变,以自身高度的确定性应对外部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才能实现自我成长,于波涛汹涌之中屹立不倒。疫情当下,企业要给自己重划起跑线,先站稳,再发力。
进化应对而非预测判断。在一个持续变化的环境里,没有人能够预测并藉由预测做出判断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做法,就是要朝着特定的方向,做好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并努力在前进过程中不断验证和改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在太多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持续而灵活的适应性,是企业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战争中充满不确定性,战争中四分之三的行动都或多或少处在不确定的迷雾当中。”在他看来,审慎的战争策略就是要针对敌军状况,相应筹建一支军队,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不断因变化而做出调整,从而提升成功的概率。
2020年已经采用特定方式启动了,虽艰难、不确定,但同时孕育着新的希望和机会,恰如澳洲森林大火之后,黑色焦枯的大地和树木依然会长出绿叶和花朵。环境动荡和行业洗牌是把双刃剑,如果只看到危机,就会被危机捕获,成为变局车辙下的牺牲品;如果看到危机背后趋势调整的生机,顺势转变,甚至引领时代趋势,就可能化腐朽为神奇。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每一次经济变局过后是财富的再分配,经济会重新焕发活力,广大民营企业不应将自己置身于恐慌之中,而是要置身于伟大变局的时代洪流中找准趋势,早着先机,在新时期著写新辉煌。
作者:余少雄
热线
关注
置顶